永不沉没的爱情?《泰坦尼克号》想传达给我们的其实远不止爱情

人人影视 欧美电影 2024-12-24 09:39 4

摘要:其实不太可能,现代人早已厌倦了浪漫;是因为作品逼真地再现了沉船的过程,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官刺激?也不太可能,观众不会在人类的苦难中寻求变态的满足。

1912年4月发生在纽芬兰岛附近的那次海难距今已有80多年了。

时过境迁,当80多年后,那场海难被搬上银幕,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轰动,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产生一些疑问。

是什么原因使《泰坦尼克号》如此强烈地感动了现代观众?是因为作品所杜撰的那个极富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吗?

其实不太可能,现代人早已厌倦了浪漫;是因为作品逼真地再现了沉船的过程,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官刺激?也不太可能,观众不会在人类的苦难中寻求变态的满足。

我们认为,《泰坦尼克号》如此强烈地吸引和感动观众的原因主要在于:作品在艺术地再现海难的同时,赋予它以现代生活的底蕴和内涵。

对其作出现代阐释和解读,以应和现代观众这一“接受主体”,使观众能够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中与之进行超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泰坦尼克号”的启示从“不沉之船”到海底沉舟,皆由人使然。

人类利用自己的伟大智慧制造了“泰坦尼克号”,而转瞬间它又毁于人类自己之手,毁于人类自身的种种弱点之中。

的确,设计者们太欠考虑了,轮船越大越快,要它在短时间内减速和改变航线就会越难,这一在造船之初就没有被认识到的缺点最终成为巨轮使命的弱点。

股东们太过于自信了,救生艇仅备一半,他们坚信,“泰坦尼克号”是“梦之船”,它本身就是救生艇;股东们也太贪慕虚荣和现实利益了。

为了创造奇迹,在多冰山的季节竟要求巨轮全速行驶;船员们也太粗心了,直到巨轮起锚后才发现没有望远镜,遗憾的是,只有当事故发生后,人们对这些失误才有清醒的认识。

痛定思痛,我们能否得到更多的启迪?看这样一组镜头:“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后停了下来,五个舱进了水,下沉是不可避免了。

船身已开始倾斜,这时从远处遥望“泰坦尼克号”,它竟然是那么小,那么孤单,在苍茫的大海上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船上斑斑灯光如同广阔荒原上的点点莹火;求救信号的光焰在死一般沉寂的北大西洋上空是那么微弱,犹如“梦之船”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一组远距离镜头制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除了恐怖而外,它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我们家园——地球,使人产生一种顿悟:我们的地球与“泰坦尼克号”何其相似,它何尝不是遨游在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如今,它何尝不因人类的大肆破坏而伤痕累累、危机四伏呢?看一下今天的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关于此类问题的报道真是太多了:资源过度消耗、土地荒漠化、工业污染、热带雨林被过度采伐……

人类的这种野蛮行为已经破坏了地球的和谐与安宁,并反过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等,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已变得非常脆弱。

这些问题虽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距离采取有效的行动还相距甚远,虽然人类早已具备了毁灭自身几十次的实力。

人类如不能运用自己的批判理性理解自然,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有效地解决人类内种种问题,长此下去,当我们的行为结果超过地球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它必将毁于人类之手。

成为沉没于浩渺宇宙中的一堆垃圾,成为第二个“泰坦尼克号”,到那时,人类将何处去?我们绝对不必也无法准备“救生艇”。

同时我们应切记:地球这温馨的家园并非来自我们的创造,它也不独属于人类自己。

可以说,“泰坦尼克号”惨剧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次海难,它更是一则现代寓言,它告诫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若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失误,将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当观众在“泰坦尼克号”与自身生存处境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观照这一海难时,作品给人留下的将是长久的深深的思索。

正如狄德罗所言,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当人性外化为行动时,便显露出它的丰富性,“泰坦尼克号”明显吸收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在艺术效果上与加缪的《鼠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作品充分利用海难这一“极限境遇”,把巨轮作为展示人性的大舞台,立体式地展现众人在死亡面前的种种选择,并刻意挖掘人性光辉的一面,凝聚着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尊严感。

作品着重刻画了三种人,一种是以伊士蒙、莫狄、霍利等为代表的卑鄙自私的一类。

伊士蒙身为白星航运公司的股东之一,是他要求巨轮须全速行驶以争创头条新闻,他对海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此时,他却利用自己股东的身份,仓惶溜进只承载妇女和儿童的救生艇他胆战心惊,唯恐被人揪出来。

毫无人格与羞耻心可言;船员莫狄竟想借救生艇以捞灾难财,能载60余人的救生艇仅装了20多人他就命令放下去,其目的不言而喻。

人性中肮脏、阴暗的一面在他身上暴露无遗;霍利此时一心想致杰克于死地,最后竟丧心病狂地追杀露丝和杰克。

他确信金钱能买到一切,包括逃生的机会,当这个企图破产后,他狡诈地抱起一个小孩,谎称自己是其唯一的亲人,可耻地骗取了善良人的同情,而他却沾沾自喜于自己超人的“智慧”。

这些人类中的渣子的无耻行为,只能激发起人们对假、恶、丑的极度憎恶与蔑视。

第二种人是那些紧张绝望、手足无措的人们,他们受求生本能的驱使东奔西走,倾尽所有力量挣扎到最后一刻。

在作品中着笔最多的是第三种人,他们在死亡面前镇定自若,闪烁出神性般的光辉,令人钦佩。

众船员严格遵守船长下达的命令,让妇女和儿童安全进入救生艇,在这生命倒计时的时刻,绝大多数船员格尽职守,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有60多人得以摆脱噩运。

在这生与死的选择中,很多人都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旅客,作为英雄,他们却被海水吞噬,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

他们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所在;般长老史密斯传达了所有该下达的任务,他没有推卸责任(尽管谁也不能深怪他),拒绝穿救生衣去逃生。

他不愿有限的晚年因为这次可恶的航行而陷入永远的歉疚之中,在强烈的负罪感的驱使下,他独自一人走进驾驶室,抓住方向舵,希望能以自己的死换来良心上的安宁。

安德鲁的选择更具悲壮性,作为白星航远公司的大股东与轮船的设计者,他的行为与伊士蒙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那善良的本性不能忍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并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而处于深深的自咎之中,他将救生衣给了露丝,并倾吐了至死不能膜目的遗憾:“可惜没能为你们设计出更坚固的船。”

大副梅道为维持秩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了枪,但在这异常的时刻,他仍格守着自己的原则而把自己视为杀人犯,希望在自杀中救赎灵魂的清白,人性中纯洁的一面不过如此。

总之,作品重新肯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种品质,重新肯定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是天使还是虫泵全在于人的选择,人的本质存在于他的选择和行动之中。

这对于身处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中的人们,无疑会鼓舞着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投入生活,在选择、在行动中塑造自己高贵的本质。

来源:科普早班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