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除了小推车还有大炮弹?

人人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20:33 10

摘要: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简洁有力,道出了人民战争的本质,也高度概括了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简洁有力,道出了人民战争的本质,也高度概括了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如果用数字来解读这句话,则更加震撼人心:

在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共出动支前民工 **543万** 人。他们动用了 **20万副担架**、**88万辆大车小车**、**30万副挑子**、**76万头牲口**。

**543万人** 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淮海战场上的兵力,解放军是 **60万**,国民党军是 **80万**。民工人数接近于战场兵力的 **四倍**!

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大规模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谁能保障庞大的军队拥有持续作战的能力,谁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解放军的后勤运输还无法依靠飞机和汽车,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小推车,以及推车的人民群众。**543万**,意味着淮海战场上,每 **1名解放军战士身后,就有9位支前民工**在默默付出。他们运送粮食、弹药,抢救伤员,构筑工事,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保障。这就是“小推车推出胜利”的朴素而深刻的逻辑。

淮海战役的另一位主帅粟裕,也提到过“小推车”,不过他是这样说的:“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华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制造的大炮弹。”

“大炮弹”好理解,因为战争后勤除了粮食和运输,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弹药。那么,为什么是“大连制造”呢?这背后,蕴藏着解放战争期间,堪称奇迹的一段历史:白手起家的东北军工业。

**01 从威远堡到彰武:炮火初啸**

电视剧《大决战》长达 **49集**,但“三大战役”的序幕直到第 **12集** 才正式拉开。

在此之前的剧情,描绘的是从重庆谈判到济南战役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所以在这短短 **11集** 中出现的,都是这三年里的标志性事件。

其中第 **9集** 讲到了东北民主联军于 **1947年** 发起的秋季攻势。韩先楚率领的三纵长途奔袭百余公里,于 **10月1日** 发起了对开原以北威远堡的攻击。

电视剧《大决战》中,三纵战士们奋勇冲锋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

然而,由于敌军炮火优势明显,三纵的攻击势头受阻,部队伤亡较大。

就在这关键时刻,炮兵司令朱瑞率领炮兵部队及时赶到,进行了火力支援。在炮兵的配合下,三纵最终拿下了威远堡。

电视剧《大决战》中,炮兵部队轰击敌军的场景,展现了炮兵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

下面这个镜头,是这部电视剧中,我军第一次出现的炮兵群,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已经初具规模。

紧接着,两个多月后的 **12月28日**,在冬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实现了另一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白天发动城市攻坚战,目标:彰武。

这是林彪的部队,首次实施的炮兵计划射击,为步兵的进攻提供了不间断的炮火支援。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步兵部队势如破竹,仅用 **5个小时**,就全歼了彰武的万名守敌。从此,林彪的攻城战大多选择在了白天,因为炮兵的支援让他们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

从威远堡到彰武,是我军炮兵初露锋芒的两个月,而且有点“从天而降”的感觉,国民党军几乎没什么心理准备,就被打得措手不及。

那么,东北民主联军的大炮是哪里来的呢?

看过电视剧《大决战》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一个经典镜头,就是朱瑞带着大家,在河里捞日军留下的残炮零件,这成为了东北炮兵的起点。

但仔细想想,这里其实还少一个环节。

炮可以从河里捞,但炮弹呢?炮可以长期使用,但炮弹是消耗品,打一点就少一点。光靠国民党“运输”显然是不行的。

随着战役规模的不断扩大,炮弹、子弹、手榴弹、炸药这些“消耗品”的来源只能是:自己造。

但自己造谈何容易,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技术,需要设备,更需要原材料。所以在此之前,就得想尽一切办法搞武器,甚至要不择手段。

**02 从朝鲜到苏联:艰难的“外援”之路**

1945年秋季“十万大军闯关东”的时候,这里面就夹杂了不少延安的后勤和军工干部。他们初到东北时所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苏军的态度也变化无常,时而友好时而冷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捡漏”,拉了一些旧机器和原材料转移到了南满,作为未来军工业的种子。

但随着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烈,南满地区并没有一块稳定的,可以用来启动军工业的后方基地。工厂还没建成,敌军就已经兵临城下,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

所以直到四平保卫战失利,林彪率部退守松花江,东北的军工业都没能正式起步。那时东北民主联军的武器弹药,主要依靠收缴来的日伪装备,但数量并不多,而且打一点就少一点,补充非常困难。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民主联军只能依靠“外援”。

首先就是朝鲜。

1946年5月撤出四平后,东北民主联军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情况非常危急。所以东北局制定了应急方案,将朝鲜北部确定为我军的战略后方。

金日成二话没说,接收了东北民主联军 **1.8万余名** 伤病员,以及大批军属和后勤人员。抗战期间,朝鲜是日军侵华的跳板,留有大量的军火和物资。金日成毫不吝啬,前后支援了我军 **2000多车皮** 的战略物资,有些是无偿援助,有些是物资交换。这些物资,对于当时缺枪少炮的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朝鲜,另一个“外援”就是苏联了。

从苏联获取物资,主要靠交换。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赴苏联,与苏方达成了每年出口 **100万吨** 粮食,换取军需物资的协定。

后来,刘亚楼是这样回忆的:

“一般人总认为苏军留给四野不少武器,这是误解。当时不仅不给我们武器,还吃掉了我们不少部队。后来以四野的名义,用粮食和他们换了一些武器。用红军票子到大连买黄金,购买了一些武器。朝鲜同志不错,卖给我们一些武器。当时我曾两次去朝鲜谈判,朱瑞同志曾同我去过一次。”

1947年10月,东北军工业已经发展了起来,但当时正值秋季攻势,对武器弹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刚刚上任的军工部长何长工,又去了苏联,任务是用废铁和苏军换武器。

那是一批存放在满洲里的日本关东军武器,对苏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他们打算用来炼钢。东北局提出用废铁来换,但苏军不同意,李富春、萧劲光都去谈过,没谈成。

何长工去谈的时候改变了策略,软硬兼施。一方面对苏军代表正面施压,威胁要找斯大林告状,一方面办舞会摆酒宴,与苏军代表拉近关系,这才完成了任务。

何长工还干过一件事:成立了“挖窖”队,四处寻找日军留在东北的秘密军火库。而且,还真“挖”到了不少,补充了部队的弹药。

近几年流行的盗墓剧中,就经常会出现日军秘密要塞的场景,设定的地点基本都在东北。例如《精绝古城》和《寻龙诀》中,都有类似的情节。

总之,在那段艰难时光里,为了弄到武器,东北军工人可谓想尽了办法。初到东北的时候是“捡漏”,然后是到处“找”,河里捞过,地下也挖过,最后是靠“外援”,朝鲜比较仗义,苏联那里有时还得“强买强卖”。

“从朝鲜到苏联”,只是一个过渡,强者的信条,从来都是自己把握命运。只有拥有独立的军工生产能力,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3 小城珲春:东北军工业的摇篮**

1946年5月至7月,是中共在东北战场最艰难的阶段。林彪带着主力部队相继退出了四平和长春,而在南满,我军也不得不放弃了通化和丹东。

通化,是东北局曾经确定的后方基地,大批军工人员和机器设备都集中在这里。当时的军工部部长是韩振纪,宁都起义时加入的红军,参加过长征,曾是新四军的军工部长。

撤出通化后,韩振纪将物资、机器和人员,经延吉转移到了朝鲜,然后在7月底,来到了珲春。

这是一个地处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到朝鲜仅一江之隔,到苏联也只有15公里。而且珲春地处山间盆地,离它最近的中国城市是图们,中间隔着大山。国民党军要想从长春杀到这里,更是难上加难。

东北军工业的正式启动,就在这小城珲春。

最初建了六个厂,分别是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木材厂。起点很低,只涉及了子弹和手榴弹,但很务实。也很高效,9月初,珲春军工厂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子弹,三个型号共13万发。

手榴弹的技术难度大一些,但也很快有了进展。当时的生产原料都是日本人留下来的半成品,但东北军工人把日式的短柄手榴弹改成了长柄,装弹容量也从55克炸药增加到了60克,并命名为“七一式”。

走上正轨后,珲春在第一个月就生产了3.5万个手榴弹。

到了1947年,珲春已经是东北各地的军工基地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老照片中的珲春,记录了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岁月。

这一年春天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已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进入到了战略反攻阶段。军工生产,成为了东北局最重视的环节之一。而毛主席更是把东北的军工制造,提升到了支援全国的战略高度。

8月,黄克诚被东北局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军工和军需。解放后,黄克诚成为了新中国首任总后勤部部长。

9月,何长工出任军工部长,伍修权任政委,韩振纪、王逢源任副部长。当时整个东北军工系统已达到6500人,珲春、齐齐哈尔、鸡西、辑安(今集安)等地都有了炮弹厂。

何长工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撤销了各军区的军工部,把各地军工生产的管理统一了起来,整体上提升了东北军工业的产能和效率。东北军工部鸡西办事处,就是当时东北军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东北军工人中有1200多名日本人,都是技术骨干,但不可避免的,都有比较严重的思乡情结。

何长工在黄克诚的支持下,为日本技术人员提供了多方面的优待和照顾,并承诺他们:“待条件允许,我一定负责亲自把你们遣送回国!”

东北解放后,何长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也有不少日本技术人员留了下来,继续为中国革命作贡献。

**04 大连建新公司:东北军工业的明珠**

东北解放战争中,大连是个特殊的地方。

根据1945年8月,国民党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大连是苏联租借的国际自由港,国民党军队不得进入。所以在次年国民党军进攻南满的时候,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分战士和干部撤退到了大连,并隐藏了起来。只要你不拿武器不打番号,不给苏联的外交带来麻烦,苏军对中共军队一直是睁一眼闭一眼。

既然不拿武器了,那就开动机器!于是就有了大连军工业。

如果说珲春的军工业类似于白手起家的“创业行为”,那大连军工业的起步更像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因为大连有现成的工厂,充足的人力,以及稳定的环境。所以,通过投资来实现“收购”,是更高效的方式。

1947年春,中共在大连成立了“建新公司”,在与苏军交涉后,作价1.5亿东北币,接管了一批日伪工厂。随后,东北局和华东局又投资了3.5东北币,作为原材料采购和运营费用。

这是中共当时在全国最大的一笔工业投资。

大连军工基地的优势非常明显,但也有劣势:它和东北、华东解放区之间的交通都是被国民党隔绝的。当时东北军工业的原料采购,特别是钢铁和化工原料,主要依靠朝鲜的供应。而粮食、煤炭等物资,则需要从北满运过来。

运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经朝鲜海运至大连。另一条是走陆路,从通化经安东到大连。但走陆路需要绕过国民党的封锁,所以每次运输都需要严谨的组织和秘密的行动。东北局对此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何长工几次亲自带队,往大连运原料,并运出成品。

建新公司的职能,除了生产军工产品,还负责为华东部队采购和转运武器弹药。于是,大连就成为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最大的军工转运站。

这就是粟裕所说的“大连制造的大炮弹”。

从朝鲜到苏联,是东北军工业的过渡阶段。从珲春到大连,是东北军工业的落地和发展阶段。从威远堡到彰武,是东北军工业初露锋芒的时刻。从辽沈战役到淮海战役,直至全国解放,都是东北军工业大显身手的阶段。

**东北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