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冷落的婴儿推车、近郊完善的育儿设施:外国父母东京育儿观察

人人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13:43 2

摘要:距上次在东京待超过一个礼拜,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当年与太太刚结婚,没有孩子,这次则是带着两个分别为三岁多和快两岁的孩子,一起又来到这个城市。

与其说东京对幼童不友善,不如说东京的优点是近郊的亲子设施都很完善

△来源 / pakutaso

距上次在东京待超过一个礼拜,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当年与太太刚结婚,没有孩子,这次则是带着两个分别为三岁多和快两岁的孩子,一起又来到这个城市。

除了自己一些工作会议和拜访、太太跟大学好友叙旧外,我们没有太多计划。毕竟带着两个孩子在身边,唯一的计划就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东京一直是我喜欢的城市,有美食、有文化、有棒球、有购物。这趟东京行我们住在六本木,两个大人两个小孩,东西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行李也是大包小包,加上小孩推车......每每出现在东京地铁里,我们总是很容易引人注目。

已经在国内习惯地铁随处有电梯的我们,发现东京地铁出口要么没电梯,要么就是必须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找到。如果只是两个大人旅行,那还有点浪漫,但当同行的是随时可能会情绪的小孩,加上拖着行李箱,实在令人非常难受到崩溃。

白天出门时,大行李放住处里,我们只带了背包和孩子随身需要的东西,然后推着两台推车出门,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地铁。

△来源 / pakutaso

或许我们已经被国内“见到带孩子的就让座”这种氛围宠坏,令我们惊讶的是,进入日本地铁时,完全不会有人让座。

甚至有几次,因为孩子在安静的地铁里大哭,引来身穿黑西装和大衣的日本上班族一阵白眼。坦白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文化冲击”。

我和太太在这几年曾经带着孩子到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城市旅行,多数经验都是美好的,但这趟在东京的感受,让我们有点摸不着头绪,尤其是在一个我这么喜欢的城市。

有天和几个日本朋友相约吃饭、闲聊时,我特别跟他们请教关于“东京幼童友善程度”的疑问。

他们的回答是,东京市区和地铁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工作效率优先”为指导原则,所以在东京不容易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出现。

我回想了一下,确实没错。我们常常都是地铁车厢里唯一带孩子出门的父母,就算有妈妈带孩子搭地铁,用的也是背巾或者怀抱,很难看到用推车。好像隐隐约约大家有一种共识:非必要时,不要用推车把小孩带进东京市中心和地铁。

△来源 / pakutaso

听完日本朋友的解释,我大概能够理解他们的思考逻辑。我还跟他们分享了我们在一间连锁餐厅用餐时,在东京和横滨分店遇到截然不同的对待:

东京的店员,似乎常常不确定我们的需求,而在横滨的店员就非常清楚有孩子的时候,用餐会需要哪些东西。

日本朋友对此回应,横滨和东京比起来,步调相对没这么紧张。所以在横滨市区,的确可以看到不少推车和小孩。

一位有孩子、国际旅行经验丰富的日本朋友直言,东京都内是非常“幼童不友善”的。但我反而认为,东京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冷酷,在地铁里我们也曾遇到地铁工作人员主动帮我们搬推车。

所以与其说东京对幼童不友善,不如说东京的优点是近郊的亲子设施都很完善,或许正是为了避开人潮众多的市中心和地铁站。毕竟这是一个在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里、超过一千四百万人生活的超级大都市。

我的日本朋友又告诉我说,日本的小孩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会更早地开始接受独立行动的训练。能这么做的前提是:日本小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学生,始终都处在严密的监护之中。

△来源 / pakutaso

日本儿童通常是独自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上学和回家的,从家往返学校时并无父母或监护人陪同。能让家长这么放心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家长教师会在内的各种组织,以及地方执法、公众教育和邻里志工等多方结合,制造出了一张覆盖上下学学生的安全“通学路”

通学路,即学校要求学生上学的既定路线。通学路的标识在马路上都会醒目标出,这些路线往往是社区的交通要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学生,也必须走事先规定好的路线。

学校还会根据学生上学乘坐的电车线路,将孩子们分为不同的班组,奉行“不让学生单独放学回家”的原则。

△通学路标识 /wiki@Hosousu CC4.0

除了以上各种安全措施,独自上学的小学生,还需要遵守许多规范自身行为的规则。沿路的居民,常常将违反上学放学规则的学生情况上报给学校,哪怕是轻微小事也不放过。这也体现了日本公众维护治安的意识。

公众保持高度警觉的意识,学生的装扮也使他们在人群中更加醒目,这些都提高了他们上学放学的安全性。因此,日本更像是平等看待每一个个体,包括儿童

如果你问我,下次还会带孩子去东京吗?我的回答是“会”。不管是文化冲击、或是换个角度看待一座你自认为熟悉的城市,这些可能正是旅行里最珍贵、且令人难忘的部分吧。

来源:职得日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