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濉溪县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也是“小推车”红色文化诞生地,同时拥有着600多年茶文化历史,推崇“茶为媒、礼为先、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濉溪县人民检察院第三党支部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检察监督,积极打造“检茶枫彩”检察党建品牌,将基层检察室作
传承“小推车”红色文化
弘扬“和为贵”传统理念
做优做强“检茶枫彩”检察党建品牌
淮北市濉溪县人民检察院第三党支部
一、背景情况
濉溪县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也是“小推车”红色文化诞生地,同时拥有着600多年茶文化历史,推崇“茶为媒、礼为先、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濉溪县人民检察院第三党支部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检察监督,积极打造“检茶枫彩”检察党建品牌,将基层检察室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哨所,联动派出所、基层法庭、基层司法所等部门,推动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积极在释法说理、化解矛盾、法治宣传、司法救助、公开听证、基层治理等检察实践中,探索“一杯茶”调解法“检察版”。
二、做法成效
(一)“检”活党建,红色文化铸检魂
强化正向激励,凝聚奋进力量。以政治驱动铸魂、文化驱动赋能、业务驱动见效,实现红色精神与检察业务的“齿轮式”咬合。第三党支部始终突出正向激励导向,通过“三会一课”开展党员先锋模范评选、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的向心力和奋进力。
创新组织架构,强化数字赋能。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对业务的引领作用,支部创新组织架构,将“党小组+办案组”进行组合设置,精心构建行政检察先锋办案组。在实际工作中,办案组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针对交通运输领域超载超限治理难题,自主研发了 “交通运输领域超限超载违法行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模型”。该模型凭借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输领域的执法监督效能。
聚焦民生安全,守护群众福祉。办案组还关注到社区消防安全这一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领域,成功实施 “社区消防安全隐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自模型实施以来,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该办案组多人被省院评为“数字检察之星”。
(二)“茶”润党建,“三茶三治” 融合谱新篇
细化标准考核,激发党员动能。注重立足岗位职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建标准化体系中,细化量化党员工作标准23项,每季度评议确定一名党员为“濉检先锋”,激励党员在基层治理中当表率、作示范。这一举措不仅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也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治理模式,融合法理民情。组建“濉检先锋队”,在临涣检察室设立“茶韵调解室”,打造独具特色的“三茶三治”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第三党支部在临涣检察室全力打造“三茶三治”融合新模式。该模式以“茶为媒(治理载体)→法治(矛盾化解);礼为先(文化根基)→德治(乡风引导);和为贵(价值追求)→自治(群众参与)”为核心,巧妙地将法、理、情与本地文化民俗习惯相结合。在临涣,喝茶、聊天、说事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部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法讲全、把理说透、把情谈深,以百姓习以为常的方式化解纠纷,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临涣镇检察室,濉溪县检察院就一起案件组织召开听证会。
打响特色品牌,提升治理效能。“一杯茶里见初心,六百年间守公正”,这一口号在本区域内迅速打响,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声地传递着法治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法治效果。通过“三茶三治”融合新模式,第三党支部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也为检察工作的开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
(三)“枫”和党建,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融合多元理念,创新调解思路。第三党支部创新融合“小推车”红色基因与“枫桥经验”,以“和为先”理念为纽带,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以党员先锋为前哨站,联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调解员,在每个村委会、社区设立“三官一员”工作站。通过将服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推行“一杯茶调解法”,通过“泡一杯热茶、拉一段家常、解一桩心事”的工作方式,主动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服务送到人民心坎上。
推行“一杯茶调解法”。
构建全新模式,确保公平正义。在办案模式上,第三党支部构建了“枫桥经验+公开听证”的全新模式。该模式引入第三方调解力量,在确保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的同时,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感受公平正义。通过检务公开、公开听证、代表参与,案件办理过程更加透明,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深化党建引领,打造优质品牌。党支部还开展“党建+控申”工作,积极参与 “温暖控申”创建。在控申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干部以热情的态度、专业的服务接待来访群众,控申接待室连续五届荣获最高检“全国文明接待室”的光荣称号。
(四)“彩”耀党建,做优公益诉讼护民生
倾听群众声音,确定办案重点。第三党支部创新践行“小推车”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公益诉讼,构建“党建+公益诉讼”工作模式,以“检察蓝”守护“革命红”“历史绿”“生态美”。第三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将倾听基层群众声音作为工作的“第一议题”。在办理临涣古城墙行政公益诉讼案时,党支部聚焦坟墓迁移、保护区范围内非法种植和经营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群众参与+检察监督”检察新模式。
创新听证方式,深化检务公开。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相关行政机关代表前往古城墙现场召开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党员干警向参会人员详细介绍了案件情况,还进一步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规定,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整改完成后,党支部再次邀请参与听证的人员对古城墙保护进行现场评估,确保检察建议得到真落实、问题得到真整改、监督取得真见效,真正让公正司法“听得到、看得见”。
聚焦文化保护,彰显检察担当。抽调优秀党员加入公益先锋办案团队,将公益诉讼与红色革命遗址、历史古迹保护紧密结合。在办理临涣古镇行政公益诉讼案时,办案团队通过深入调查、积极协调,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古镇的保护。该案件在2024年被评为安徽省检察机关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此外,濉溪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大运河淮北段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在2021年被最高检评为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典型案例。
三、典型意义
(一)党建品牌具有鲜明检察特质,将红色文化作为引领检察业务的“助推器”。该党支部坚持学党史忆检史,尤其注重学习淮海战役诞生的“小推车”文化和当地历史传统“茶”文化,在党建引领下,立足检察职能、支部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检察业务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着眼于破解检察业务难题、突破检察事业发展瓶颈,对支部工作作出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部署。
(二)党建品牌聚焦发挥检察制度优势,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切入口”。第三党支部开展“三创新”活动,形势催生创新、压力倒逼创新、使命鞭策创新。只有坚持党建赋能创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优良革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理念、机制、服务一体创新,确保无论面对多么艰巨挑战,始终做到勇创新、走在前。
(三)党建品牌重点党建与业务共提升,打造成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标杆”。检察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司法监督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将检察党建与检察业务融合中涉及责任落实、学习提升、联系协作等各个方面有价值的探索、有成效的实践,在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系列机制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督导,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融入检察业务之中,并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到位,达到党建水平、人才培养以及检察办案质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目标。
来源:安徽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