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破灭的今天,怎样拍爱情片?

人人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03:45 1

摘要:夜幕降临,一个男人站在自动售货机前为买哪一款避孕套踌躇;一个女人等待上门拜访的男人,反复纠结到底应该穿哪件衣服、开哪盏灯。男人终于下定决心,捧着花叩响女人的家门。

夜幕降临,一个男人站在自动售货机前为买哪一款避孕套踌躇;一个女人等待上门拜访的男人,反复纠结到底应该穿哪件衣服、开哪盏灯。男人终于下定决心,捧着花叩响女人的家门。

《关于约会的一切》从头到尾就在讲述发生在一个晚上的一次约会。这部设定简单到极致的意大利爱情片在2025年上海电影节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并于2025年9月5日全国公映。截至发稿时,其豆瓣评分为8.1。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浸淫于时代氛围的电影,主创非常清楚当下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它另辟蹊径的是,把男女双方的颅内思考风暴具象化为八个情绪角色,用(真人)《头脑特工队》的方式告诉观众21世纪20年代的异性恋故事要怎么讲。

意大利电影《关于约会的一切》(2025年)中的男女主人公。资料图

爱的失序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爱情片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是一个“快完蛋了”的类型。在2025年谈论爱情片,脱离不开这样的一个全球时代背景:浪漫爱从未像今天这样难以企及,令人疑虑。

18世纪后期,自由恋爱和为爱成婚的文化理想率先在西欧和北美取得胜利,这套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新价值观于20世纪传播到了全世界。而在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里,全球多个国家都见证了结婚率的下降和离婚率的上升,被视为亘古不变的婚姻制度开始面临冲击。它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世界兴起的挑战传统性观念的社会思潮,即性革命。

当性从宗教禁忌、婚姻和家庭中解放出来,“不经心性爱”(casual sex)出现了。传统的异性恋性爱总带着某个具体目的(无论是恋爱、结婚还是生育),而不经心性爱颠覆了异性恋正统叙事,它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积累快感的经验,证明一个人拥有一具有魅力的身体并因此积累新的社会资本、提升地位。

社会学家伊娃·伊洛思提醒我们注意,性革命虽然带来了性解放,但男性和女性在性的问题上依然面临双重标准:在男性享有更多性自由、男性气质几乎等同于获得和展示许多性伴侣的能力的同时,性对女性来说有更深的利害关系——性依然是一种女性可以用来换取物质或社会资源的重要资源,女性的性放纵行为依然面临严苛的道德审视。

上述情况,让以确认排他性长期关系为目的的恋爱攻防战变成爱情片中最激动人心、最充满戏剧张力的桥段。

与《关于约会的一切》一样,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同样讲述了一个“如何建立恋爱关系”的故事。影片围绕一个能引起当代女性广泛共鸣的情境展开:女主角GiGi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在约会中屡次受挫,她与闺蜜Beth和Janine一道复盘约会经历、解读与男人接触过程中的得失对错。

电影《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2009年)剧照。资料图

回看《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浓烈的年代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年代感,不仅是因为剧中角色都在使用翻盖手机和座机电话、最潮的社交媒体还是MySpace,更是因为它反映了2000年代特有的异性恋爱情观:电影强化了这样一种观念,男性是决定性的行动者,女性则是被动解读男性行为的角色;许多情节围绕“幸福=获得一段婚姻或求婚”展开,片中的人物弧线以“找到伴侣或留住伴侣”作为结局,而不是强调自我发现或在爱情之外的自我满足。

到了2025年,性别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们构成了《关于约会的一切》的社会文化背景。职场女性越来越意识到,她们身处一个依然默认“男主外,女主内”、为没有家庭负累能全情投入工作的单身男性量身定制的职场环境里。男人和女人都被要求获得带薪工作,在经济上支持家庭,但愿意承担(或至少分担)照顾家庭责任的男性依然少之又少,这让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左右为难,加深了女性对进入婚姻的疑虑。

爱的可能

《关于约会的一切》返璞归真,完全用对话呈现约会中一段亲密关系的构建过程。男主角皮耶罗和女主角劳拉脑中各有四种声音,二人之间的每一次周旋、交锋,都会触发这八种声音的讨论与决策。这八种声音被具象化为八个人,在影片中,镜头不断在三个房间来回切换:约会发生地(劳拉的家)、劳拉的内心世界和皮耶罗的内心世界。八个人平分为女生组和男生组,他们如观看实况转播般密切关注着劳拉和皮耶罗的互动,在激烈争辩中做一道非常复杂细致的诠释学考题——他/她究竟喜不喜欢我?

与《头脑特工队》相似但不同的是,这八种声音(抑或是八个人格)代表的不完全是性格特质,更多是折射出当下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命名其实颇值得玩味。占据皮耶罗内心世界的四个人格,“Professore”是意大利语的“教授”,他代表的是男性权威与正统;“Eros”来自古希腊语,代表肉欲;“Valium”是一种镇定剂药名,因此象征着男性的冷静自持;“Romeo”显然致敬了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主角。

片中男主角皮耶罗的四个人格。资料图

相较而言,代表劳拉内心世界的四个人格更隐晦,似乎在暗示女性如今在面对亲密关系时抱有更含混、矛盾的立场。“Trilli”是意大利语的“颤音”,这个身穿性感晚礼服的角色代表着女性的性欲望和性吸引力,时不时怂恿劳拉口出惊人之语;常常与“Trilli”站在对立面的“Alfa”是一个表情严肃的女性主义者,如这个名字所暗示的——它来自希腊字母中的首个字母“阿尔法”——她是劳拉的主人格;“Scheggia”是一个朋克打扮的年轻女孩,这个名字的寓意(“碎片”)揭示了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愤世嫉俗的一面;“Giulietta”(“小朱丽叶”)则是那个恋爱脑。

片中女主角劳拉的四个人格。资料图

于是《关于约会的一切》将隐藏在“好好先生”“独立女性”表象下那些纷乱心绪袒露在观众面前。它或许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坦诚,拆解和分析了恋爱的本质——在大量有来有回的对话中,看见对方、理解对方、触碰对方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表面镇定、内心慌张的诙谐反差。

比如观众看到,仅就“在家约会”这一件小事,双方就斡旋了很久。劳拉主动出击:“你是不是觉得我请你来家里怪怪的?”皮耶罗装傻充愣:“不觉得啊,怎么会?”但实际上,他心里的四个声音都在频频点头。听到皮耶罗说“省的周六订位了”,劳拉似乎觉察到对方的尴尬,给出了一个台阶:“因为我喜欢宅在家。”而此时她心里的四个人格无情吐槽——听上去不仅像社交障碍,还特别像自闭症。

双方的内心戏揭示了鲜明的性别差异。劳拉让皮耶罗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等待晚餐准备好,给他倒酒,心里想着的却是,我读了那么多女性主义著作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给男人煮饭烧菜吗?旁听到皮耶罗和女儿打电话,劳拉心里的声音又吵作一团,从“奶爸典范”的感叹,“这就开始想象他当爸爸的样子了”的讽刺,再到对理想男性的憧憬,直至“世上哪有这种男人啊”的自嘲。

当皮耶罗得知劳拉冷冻了卵子,暂时没有生育计划,听到她说可以和他一起去接女儿时,他的内心戏像是一连串锋利的回击和自辩:先是刻薄地否认(“先把卵子解冻再来指手画脚”),再有点自我反思(“我就是爱说狠话”),然后迅速回到父亲责任(“我们为了约会丢下女儿”),随即找社会规训的借口(“原本想让她学独立”),再转向自嘲(“我们什么时候成了蒙特梭利信徒”),最后索性承认欲望(“从半年没那啥开始的吧”)。

劳拉的思绪如同一个“内心法庭”,感性、社会规训、本我欲望和理想期待等多重声音交织、互相拷问,呈现出女性在亲密关系中背负的复杂规训与矛盾;而皮耶罗的思绪则更像“内心辩护席”,以线性的攻防方式在刻薄回击、自我辩解、父亲身份与欲望承认之间切换,显示出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自我解释、幽默或欲望化解冲突,对性别结构性问题则更缺乏体察。

我们还在电影中看到,情感抽离这一不经心性爱的核心原则如何从男性特质的同义词(所以皮耶罗的其中一个人格是“Valium”)变成追求性别平等的女性的圭臬。一场尽兴的性爱过后,虽然双方都恋恋不舍,皮耶罗还是提出要走,劳拉表现得很洒脱,礼貌地感谢皮耶罗顺便把垃圾带下楼。伊洛思如此分析不经心性爱如何被当代女性当作某种性别平等标志,“这是由于它模仿的是男性权力——它是人的自主性的同义词,代表了一种抽离的能力,能够单纯寻求自己的快感,在关系中去除照护和互惠(这两者是女性身份的传统标志),以及能够追求市场主体性。”

如果故事停留在那里,那么这就是一个爱情神话破灭的故事,但电影结尾暗示了爱的可能。皮耶罗本来已经走了,干脆又体面,但他内心的“罗密欧”在被打压了一个晚上后终于占据了上风,让他回头,再次敲响房门。八个人格齐聚一堂,象征着劳拉和皮耶罗都放下了所有心防,表达自己的欲望与恐惧、不安与期冀。他们当然依然有差异和分歧,无法确认对方就是“对的人”,对未来的人生更是一片茫然。但至少在此时此刻,他们愿意承认需要彼此,愿意共享一盘夜宵。

这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关于爱情的动人表达。

(参考资料:《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爱的失序:现代社会的亲密关系》《重塑爱情:如何摆脱父权制对两性关系的影响》)

南方周末记者 林子人

责编 刘悠翔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