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上映了四部爱情电影,但它们的票房成绩似乎都在印证一个现象:中国观众似乎与爱情电影渐行渐远了。是观众不再相信爱情,还是爱情电影未能触及当下的情感共鸣?
1905电影网专稿 你有多久没走进影院看一场爱情电影了?
近期上映了四部爱情电影,但它们的票房成绩似乎都在印证一个现象:中国观众似乎与爱情电影渐行渐远了。是观众不再相信爱情,还是爱情电影未能触及当下的情感共鸣?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谷一盈,一起探讨“当我们看爱情电影,到底想看的是什么”?
强设定下的日常瞬间
形式创新如何抓住观众
在形式上,《关于约会的一切》《7天》和《有朵云像你》因其强设定题材显得较为出彩,尤其《关于约会的一切》,就像一部爱情版的“头脑特工队”。
影片以软科幻的形式,将男女主人公约会时的内心想法外化为不同的小人儿,呈现出爱情中细腻而复杂的心理博弈。
影片开场,男主角的多个“念头”形象讨论着送礼物的选择,观众起初并未察觉这些形象是其内心的投射。直到男主角来到女主角楼下,女主角房间的灯光一开一关,镜头揭示她的“念头”们也在为亮度纠结,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呈现。
电影中生活流的拍法让强设定显得不夸张、不复杂,而是贴近日常。这种细腻的呈现,恰恰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陷入爱情的男女的真实状态。
相比之下,《7天》中每个人头上有一个数字的设定,虽然一开始吸引人,但“七年见一次”的动机显得不够强有力,难以让观众完全信服。
《有朵云像你》则通过男主角失忆后八年重逢的设定,试图链接过去与现在,却因缺乏日常化的细节支撑,显得脱离现实。
谷一盈指出:“强设定的难点在于如何让观众相信故事的发生。如果观众不信,后续的情感共鸣就很难建立。”
永恒命题下的时效热点
爱情电影如何回应当下
在话题捕捉上,四部电影都试图回应当下的情感热词。《爱的暂停键》尤其突出,影片聚焦焦虑型与回避型人格的碰撞,呼应了网络上对情感关系的热议。
爱情的表达是亘古不变的——相爱、爱与被爱。但表层需要时效性,贴合当下观众的兴趣和理解。
谷一盈分析,早期爱情电影往往有一个明显的“坏人”或“错的一方”,而近年来的爱情片更倾向于呈现不同人物在爱情中的状态,而非简单对错。《爱的暂停键》通过展现男女主角的内心挣扎,呼应了当下对自我认知和情感复杂性的探讨。
相比之下,《有朵云像你》让谷一盈略感失望。她认为,失忆、绝症等传统梗在当下显得老旧,缺乏新意。影片的破题方式未能带来新鲜感,情感表达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观众内心。
情感深度的向内挖掘,从“见他人”到“见自己”
在情感表达上,《关于约会的一切》和《爱的暂停键》就是划开了一个小口子,开始挖掘情感,它们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精准的情感切入,触及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关于约会的一切》通过男女主角约会时的内心博弈,展现了爱情的纠结与美好;《爱的暂停键》则聚焦于个体在关系中的成长与变化。谷一盈认为,这两部影片“扎得足够深”,让观众在笑与痛中产生共鸣。
此外,《关于约会的一切》和《爱的暂停键》还都通过爱情故事挖掘个体的人格与情感需求。谷一盈认为,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过去我们关注对方是不是对的人,现在更强调在这段关系中我变成了怎样的人。观众希望在爱情电影中看到自己的挣扎、痛苦与成长。”
当下观众更追求主体性,关注自我在爱情中的变化。观众在角色的情感历程中找到共鸣,这种趋势不仅是创作上的进步,也是时代背景的映照。当下爱情电影的情感需求已从关注外在阻力转向内在挖掘。
其实,观众依然相信爱情,只是更期待看到贴近自己生活、能引发思考的故事,渴望在银幕中照见自我的成长。或是爱情电影的未来,应该不再只是讲述“他们相爱”,而是揭示“为何去爱、如何在爱里成为自己”。
来源: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