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只手推车,一只手拿奶瓶,包里塞着纸巾、尿不湿、湿巾、小零食,再背个书包,整个人都快变成行走百宝箱。
这个假期带娃出门,才明白一句老话真不假。
“不是亲子游,是扛娃游。”
一只手推车,一只手拿奶瓶,包里塞着纸巾、尿不湿、湿巾、小零食,再背个书包,整个人都快变成行走百宝箱。
可娃还在问:还有多远啊。
想想也好笑,大人出来是散心,孩子出来是放电,最后谁最累,心里都懂。
后来专门挑了几次,摸出一点门道,找到了几个省心省力的地儿。
推车能一路畅通,地方不算大,景点集中,人均控制在一百五上下,还能顺手看点景、学点东西。
不追网红,只图舒服。
今天就按出行顺序,一个个说。
先说交通,再说怎么玩,最后说吃啥,住哪儿能省点钱。
不卖关子,直接上干货。
第一个地儿,惠州西湖。
名字听着耳熟,是跟杭州西湖一起并列过的那个“西湖兄弟”。
苏东坡当年被贬来惠州,就常在这片湖边走来走去,喝茶写诗发呆。
他在惠州写了快六百首诗,光是在西湖边就留下一堆典故。
像“孤山不孤”。
原本是湖里一座小山,一圈是水,照理说挺孤单。
结果苏东坡说,这山有湖相伴,有城相依,山水相望,哪儿孤了。
所以后面大家就叫这里“孤山不孤”。
带着娃,推着车,在湖边慢慢溜达,顺口给孩子讲讲这个故事,小孩不一定马上懂,但记个印象,以后上语文课会觉得眼熟。
西湖边上还有“东坡纪念馆”。
不大,推车没压力,里面能看到东坡的书法拓片、生活故事。
有一块做东坡“惠州三绝”的介绍。
梅菜扣肉、东江豆腐、酿豆腐。
讲的是当年物资紧缺,东坡爱吃,又心疼老百姓,就琢磨着用本地常见的猪肉、豆腐、梅菜,做出大家都吃得起的菜。
现在成了惠州名菜。
逛饿了,出门就能找馆子,顺便点一份东坡当年的“绝活”,娃也能跟着长见识。
西湖这边,路算平整。
环湖的路面,推车好推,台阶不多,避开节假日高峰,人不会太挤。
想省力,就直接自驾到附近停车场。
惠州这边自驾算是亲子家庭的标配。
景点有点分散,打车一趟几十块,自驾一天就能串好几个地方。
如果不想开车,可以选惠州南站下高铁,打车到西湖大概二十多分钟。
不过带娃,行李又多,十有八九还是自驾更舒服。
第二个地儿,离西湖不远,叫水东街。
看名字就知道,有水,有街。
古时候这边是个商埠,河边是码头,街上是铺子。
茶楼、药铺、布庄,船一靠岸,货一上岸,全在这里转。
现在很多老建筑还在,街面翻新了,老屋的木梁、花窗、青砖还留着。
有一口老井,平时人不太注意。
可这口井在惠州当地,算是个小典故。
早年商人来来往往,都要在这井边取水。
有人说,这水烧出来的茶更清,做豆腐更嫩,慢慢就成了“街有井,人有灵”的说法。
带孩子走过井边,说一句,古时候大家都靠这口井生活,娃多少会有点画面感。
水东街的好处,就是平坦。
整条街基本没什么台阶,推车横着竖着都行。
街上店铺密集。
有卖手信的、有手工糖画的,还有本地阿姨现场做“糖环”“炒米饼”。
孩子看见那一大锅糖浆,一圈一圈绕在铁杆上,比动画片有意思。
这条街离江边近,走几步能看到东江。
江风一吹,人也醒了,娃也没那么烦躁。
这里有几家老牌的粥粉店。
早上去,来一碗猪肝瘦肉粥,一笼肠粉。
娃吃粥,大人喝茶,花不了多少钱,坐个把小时也没人撵。
要说第三个亲子宝藏地,就得把车开远一点,去大亚湾那边的“惠州小镰仓”。
这地儿本来就是个小火车站,叫惠州港站。
前些年因为铁轨、海边、公路同框那一幕,被人拍上网,有人说像日本镰仓高校前那一幕。
名字就火了,直接“惠州小镰仓”。
其实人家年代也不算新。
上世纪修海边铁路的时候,这里就是重要的一段。
海上是船,岸上是火车,旁边是公路,当年货运挺忙。
现在货少了,人多了。
小镰仓这边,真正适合娃的,是那条沿海栈道。
海就在眼前,风不算大,路面平整,推车滑得飞起。
一边走,一边看海,一边还能给孩子讲讲这条铁路的来历。
说当年大家靠这条路运石油、运粮食,火车一来,沿线城镇都活跃起来,小孩听着就知道,这些铁轨不是摆样子的。
栈道上有不少拍照的点。
有铁轨、有海、有公路,偶尔两辆车一错身,远看还真有点“镰仓既视感”。
不过带娃的,别只顾拍照,记得拉好小手。
人不算挤,但海边风景太好看,小孩容易乱跑。
这边花费也不高。
来这里主要消耗就是油费、高速费,景点不收门票。
中午就近找家小店,蒸条本地海鱼,来盘白灼虾,简单清淡,小孩能吃,大人也放心。
人均一百多就够了,量不追华丽,只求新鲜。
想给娃多玩点水,又不想赶太远,可以把第四个亲子点定在巽寮湾。
巽寮湾就不用多介绍,广东有名的海边度假地。
但不少人一提巽寮湾就皱眉,说贵、人多、坑。
其实慢慢筛一筛,还是有几块适合亲子、又不太烧钱的小地儿。
巽寮湾早期开发的时候,有一块叫“海世界”的片区,旁边就是沙滩。
水不深,沙子细,浪也不算大。
靠近岸边的地方,刚好适合娃用小铲子挖沙。
带娃来玩,时间要挑。
真要避开挤成沙丁鱼的场面,就避开五一、国庆这种纯人海时间。
能在工作日来一趟,体验能翻倍。
沙滩上能租遮阳伞和躺椅,不用租贵的,也不用待太久。
亲子家庭最实用的玩法,就是下午三四点到。
那会儿太阳下来了,不晒,小孩也不容易晒伤。
先让娃在沙滩玩半个小时,接着在岸边踩踩水。
大人的工作,就是拿着手机拍照、看好孩子,偶尔挖两下沙坑,假装自己也在“创作”。
要说历史典故,巽寮湾本身没有太多古代故事。
可大亚湾这片海,自古就不安静。
以前这里是重要海湾,宋代、明代时都有人在这防备外海盗船。
海边好多小山头上,能找到旧炮台的遗址。
有的已经没了,只剩旧台基。
可以跟娃说,这地方以前是“海上城墙”,一有敌船靠近,山上的兵就要敲锣鸣炮。
孩子一听,就知道这片海不是只用来玩水的。
巽寮湾住宿价格比较乱。
一到周末、节假日,海景房直接起飞,平时两三百,节日就能翻到七八百。
省钱的办法有两个。
一个是错峰,平日住一晚,享受的海一样,价钱能省一半。
另一个是别非得住“正海边”。
退后两条街,选个普通酒店或公寓,车子直接停楼下。
晚上推车带娃走到海边看会儿夜景,再回去睡觉,钱包能少受很多刺激。
娃其实不太在意是不是躺在床上就能看海,反倒更在意有没有地方跑、有没有冰淇淋吃。
再说说整体交通的问题。
惠州这几个地方是散的。
西湖在惠城区,水东街离它不远,小镰仓在大亚湾,巽寮湾在惠东。
看着有点乱,其实只要自驾,就是一条线串起来的。
从西湖出发,开车到水东街十来分钟。
从市区上高速,到大亚湾、小镰仓大概一个多小时,再从那边沿海往东走,能直奔巽寮湾。
一天跑太赶,建议拆成两天或三天。
第一天西湖加水东街,慢慢逛,主要看景、讲故事、踩踩老街。
第二天或第三天,再走海线,一天海边,一天沙滩,给娃留足玩水时间。
如果不自驾,也不是没办法。
可以坐高铁到惠州南站或惠东站,再搭网约车。
不过价格不太香,海边景点之间也不好串联,推着车上下车,一天下来,腿比心先投降。
省钱、省力的总方案,还是自驾。
吃这块,几个点都能解决。
西湖、水东街附近,本地老字号多。
早点有云吞、肠粉、艇仔粥,中午有东江菜、客家菜。
带娃,可以让店里少放点辣,点个清蒸鱼、红焖肉、酿豆腐,汤里别太油,小孩就能吃得舒服。
小镰仓、大亚湾这边,走海鲜路子。
但别上来就要帝王蟹、波龙这种大件。
看黑板上当天写的本地货,比如小黄鱼、花甲、白灼虾,活蹦乱跳那种,价格透明,人均压一压,完全能控制在一百五上下。
巽寮湾是重灾区,海鲜价钱一不留神就上去。
点菜前一定要先问清计价方式,是一斤多少钱,怎么做要不要另外算工费。
有的店端一盘拼盘,看着很大方,其实里面好几样都按高价算。
可以先走两圈,找那种价牌挂得清楚、本地人也在吃的。
看到有本地大叔穿着拖鞋在里面啃鸡翅,放心程度能加两格。
娃的口味也要考虑。
有的海鲜味道重,不一定合适。
配点炒蛋、炒青菜、白粥,孩子有熟悉的味道,大人也不会因为他不吃而干着急。
住宿就按“省力优先”来排。
西湖这边,住湖边一带就行。
普通快捷酒店完全够用,带娃只要干净、安静、电梯好使就行。
水东街、江北中心那片,也有不少公寓式酒店。
能洗衣服,有小厨房的,适合带娃多住几天。
海边两处,小镰仓那边开发不算特别成熟,多是小酒店、客栈。
想图个安静,就选评分高一点的,提前看好评论里有没有“晚上很吵”“隔音差”这种字眼。
巽寮湾这边,酒店档次从一两百到一两千都有。
预算紧,就选老牌一点的三星、四星,别一上来冲“网红海景房”。
有些所谓海景房,打开窗户一看,对着的是隔壁楼的外墙,只有斜着眼才能看到一条海缝。
订之前让老板拍下实际窗外照片,再考虑。
说了这么多,说白了就一句话。
带娃出门,别再拼景点数量,要拼的,是家长剩下多少体力。
找路好走、推车好推、东西好吃、不乱宰客,还顺手能给娃讲点故事的地方,比再贵再远的大景区,都更适合做亲子游的起点。
下个假期,愿意试试这样的“人均一百五、推车走天下”的惠州亲子慢游吗?
来源:旅人的温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