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秧歌:青春新姿耀舞台

人人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24 08:25 2

摘要:“演出时经常遇到那种情况,一边坐着几排头发花白的老前辈,一边坐着我们两个年轻人。”徐泓钰描述的场景,是如今遭遇困境的传统戏曲演出少见的异象,又像当下社交传媒众声喧哗里充满希冀的启示录。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AJoPb0NQ

李博与徐泓钰合演《刘三推车》剧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AJphev4o

李博与徐泓钰合演《捣米》剧照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AJslrjTT

《刘三推车》首演成功后与师傅崔云冬合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2AJuUNrnk

徐泓钰向刘惠兰老师请教表演

“演出时经常遇到那种情况,一边坐着几排头发花白的老前辈,一边坐着我们两个年轻人。”徐泓钰描述的场景,是如今遭遇困境的传统戏曲演出少见的异象,又像当下社交传媒众声喧哗里充满希冀的启示录。

李博和师妹徐泓钰,是太原秧歌的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该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为传统戏剧,保护单位为小店区文化馆与晋源区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

这个秧歌,是戏

“秧歌,我的理解,就是农村的KTV,兴起了吼两嗓子,过瘾。”晋源区文化馆编导李博颇有理论素养,说起古来脉络清晰。“秧歌原本是农人耕作间的对唱、群唱,慢慢演变成有剧目、剧团的戏曲。”

是戏,不是曲艺。他在主笔的《太原秧歌专题调研汇报材料》中,作过详细论证,“太原莲花落是曲艺,太原碗碗腔和太原秧歌是戏曲”“太原秧歌在音乐表达和行当表演上独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色和审美范式。”有意思的是,如同传统武术一般,这些艺术形式有着不成文却相对严格的“城乡之别”,“碗碗腔不出城,秧歌不进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原秧歌,可称作“太原县秧歌”。用李博的话说,它以旧太原县为核心,流传于太原各县郊。“太原县”对应的地理空间,主要在如今的晋源区、小店区,这也是它后来的主要流布区域。

与后来名声更显的祁太秧歌相比,太原秧歌同根而异质。太原秧歌自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太原秧歌武生掌班,比如以“十字连环大调”和地方性“小曲调”为主,多为一戏一曲。“衬字是最简易的区别方式。”徐泓钰唱了两句,解释说,“祁太秧歌多用‘得而’的弹舌音为衬字,太原秧歌多用哼、嗨为衬字。”李博讲道,他们有次跟祁太秧歌的前辈请教,刚唱了两句就被截住,“一听哼嗨,就是你们太原那边的调子。”

这对青年,有戏

说是小戏,里面的门道却深,一旦沉迷难以自拔。李博本就醉心戏曲,爱钻研文献,常访贤问古,能写剧本、会弹弦子。2017年前后,他偶然参与了一次剧本写作,从起了兴趣入门,到两年后下定决心,想要恢复原汁原味的太原秧歌。拜访了不少专业演员,“小戏,没人愿意干”,不得已去找学曲艺的师妹徐泓钰。正好,这位好听课、爱学习的晋中信息学院青年戏曲老师,当时刚参加过一期中西部地区稀有剧种青年演员培训班,生出了恢复传承的念头。

从戏曲来说,这两个“非专业”演员,不算是好选择。“不管是念唱,还是做打,都没功底。”忆起当初,两人也颇有感慨,“那会儿年轻,凭着一腔热血也就干了。”

换个角度看,一个有理论积淀,一个有教学实践,两个有艺术自觉又颇具素养的进门者,倒是理想的传承人。“从剧本开始入手。”徐泓钰刚起头,李博的话头就插了进来,“从音乐着手的”——实际,秧歌的剧本和音乐本就密不可分。徐老师倒不以为忤,语调平缓衬着前路陡进,“机缘巧合发现了一批早期的录音,但剧本太长,最后决定,按小戏做,保留传统曲调的精彩部分,主要在戏剧性突破。”

小戏《刘三推车》就此诞生。这出曲目绝迹舞台多年,讲凡人刘三元宵节巧遇泥塑幻化的仙女赶会观灯的故事。“只有一个由寒声先生改编后的剧本、一张剧照和7个曲谱,能演这出戏的老艺人都已过世。”

专业上,他们邀请一级编导段小青帮助确立人物关系,省戏校老师刘树春为全剧搭建框架,市实验团老艺术家刘惠兰帮助增加趣味性剧情,两人的师父、太原秧歌剧团团长崔云冬指导把关;创作上,他们到晋祠观察侍女像形态,进村体验独轮车推人的感觉,反复推敲剧本……

尤其是服装,从借用戏装到专人设计,“融合现代审美,让年轻人能接受,同时因为自费,还想着兼顾另一出歌舞小戏《捣米》。”两人一版一版更新,“从最初的惨不忍睹到拿了市里乡村春晚二等奖,被省里向国家推荐为稀有剧种代表作,算是进了圈,有了自己的作品。”

这辈传承,开戏

2023年4月19日晚,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夏剧场,《刘三推车》举行汇报演出。徐泓钰在镜子前看了又看自己的扮相,李博小声呢喃,反复提醒自己别跑调。

前溯100年,马姓两兄弟在太原成立聚文汇班社,坐底艺人有丁果仙、十四红、狮子黑等。研究者刘斐在其《散落在民间的太原秧歌》里提到,马家兄弟俩后来在艺术上产生分歧,逐渐演变成文戏居多的“祁太秧歌”和武戏为主的“太原秧歌”。聚文汇、天顺社是太原秧歌代表性班社。

此后,1956年至1957年《刘三推车》进京汇演夺得一等奖,1980年晋源镇北街聚文汇、南张村天顺社合并为南郊区秧歌剧团,再到2020年5月成立晋源区文化馆太原秧歌剧团。隔代传承,年长不能演出的艺人口传心授,至李博、徐泓钰已是第八代。

源于社火祭祀的太原秧歌,从踩街秧歌到搬上舞台、演出大戏,从武生打台到拳戏合一、写实刀术,熠熠星光伴着火爆刚劲。这一代人,融合文旅、衍生文创、深汲文化,演绎着同根同源又时代气息浓郁的新调,好戏!

记者 史鹏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太原秧歌是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和生活韵味的地方小戏,曾在晋源区、小店区一带盛极一时。音乐表达和行当表演独具特色,男演员多以武生打扮,女演员以小旦装扮,曲调优美、亲切自然、特色鲜明,深深刻有太原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别具魅力的类型特色和审美范式。

来源:太原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