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进入70年代,曾经百花齐放的盛景不再,爱情电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武侠功夫片的热血豪情与色情片的感官刺激席卷银幕,让主打细腻情感的爱情电影逐渐失去了舞台。这十年间,香港爱情电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上世纪50到60年代,香港爱情电影凭借文艺、喜剧、歌舞三种类型在银幕上大放异彩,成为一代人的浪漫记忆。
然而进入70年代,曾经百花齐放的盛景不再,爱情电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武侠功夫片的热血豪情与色情片的感官刺激席卷银幕,让主打细腻情感的爱情电影逐渐失去了舞台。这十年间,香港爱情电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先说文艺爱情片,曾经的它是银幕上的情感担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爱情与现实的纠葛。但在70年代,武侠功夫片如日中天,李小龙的拳脚如风、成龙的跌打笑闹吸引了大量观众,而色情片的泛滥也分走了不少市场。
更关键的是,很多打着“香港出品”旗号的文艺爱情片,其实是台湾电影人在香港注册公司拍摄的,故事背景在台湾,和香港社会没啥关联,比如琼瑶式的爱情故事,虽然唯美却缺乏本土气息,自然难以引起香港观众的共鸣。
真正扎根香港本土的文艺爱情片少之又少。1970年邵氏出品的《新不了情》算是其中的亮点,它聚焦香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没有华丽的噱头,凭借扎实的剧情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在当年的票房榜上位列第13位,算是给低迷的文艺爱情片市场注入了一丝活力。
同年的《董夫人》则是另一番风景,唐书璇导演用浓郁的东方意境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了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爱情电影,在众多商业片中独树一帜,成为那个时代文艺爱情片的代表之作。
此后的《明日天涯》《舞衣》《小楼残梦》等影片,虽然也在努力展现香港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情感,但整体数量太少,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
喜剧爱情片这边,70年代前期还能看到一些延续50、60年代风格的作品。邵氏出品的《女校春色》《我爱金龟婿》等影片,延续了身份错位、误会笑料等经典套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爱情故事,迎合了部分观众对轻松娱乐的需求。
但随着武打片和纯喜剧片的崛起,喜剧爱情片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到了中期,市场上几乎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直到70年代末期,左派电影公司带来了转机。《欢天喜地对亲家》充满了香港本土的生活气息,用亲家之间的互动展现婚姻背后的家庭故事,笑料中带着温情;
《男朋友》则聚焦年轻人的爱情观,展现了时代变迁下爱情的新面貌,让喜剧爱情片重新找回了一些存在感。
歌舞爱情片更是明显没落。50、60年代那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场景几乎绝迹,曾经的歌舞盛宴变成了简单的歌唱点缀。
70年代的歌舞爱情片大多回归到以歌唱为主的形式,而且数量极少。《那个不多情》借鉴了经典剧情,讲述富家公子与普通女孩的爱情,用歌唱片的形式呈现,虽然票房尚可,但缺乏创新。
而《三笑姻缘》《帝女花》等粤剧歌唱片,虽然市场表现不错,却只是对50年代经典的重新演绎,没有带来新的元素和突破。
据统计,70年代香港出产的一百七十一部粤语电影中,只有三部是粤剧电影,这足以说明歌舞爱情片的没落程度。
70年代香港爱情电影的低迷,背后是整个电影市场的巨大转变。观众的口味从细腻的情感表达转向了更具冲击力的感官体验,武侠功夫片的热血、色情片的刺激,显然比爱情电影的儿女情长更能吸引眼球。
电影公司也更愿意投资这些高回报的类型片,爱情电影的制作资源被大幅缩减。
但即便如此,70年代仍有一些爱情电影凭借自身的品质在影史上留下了印记。它们或是扎根香港本土,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或是传承传统文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打动观众。
这些影片虽然数量不多,却为后来的爱情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低谷时期,爱情电影的魅力依然存在。
70年代对于香港爱情电影来说,是繁华落尽后的一段蛰伏期。
虽然暂时失去了光芒,但那些留存下来的作品,依然在诉说着爱情的多样面貌,也让我们对香港爱情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
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情始终是银幕上永恒的主题,总会在某个时刻重新绽放光彩。
来源:拾花不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