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口碑票房双失利,留给爱情电影的时间不多了?

人人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6:50 2

摘要:该片走爱情奇幻路线,属于近年很受欢迎的一种类型属性,亦有出演多部悬疑剧演技出众的蒋奇明首担爱情片男主,然影片上映后口碑下滑,排片缩水,未能达成预期。

电影《7天》承载了很多期盼,不管制作者,还是观众,都希望能有一部电影“破局”爱情电影市场连续低迷的状态。

该片走爱情奇幻路线,属于近年很受欢迎的一种类型属性,亦有出演多部悬疑剧演技出众的蒋奇明首担爱情片男主,然影片上映后口碑下滑,排片缩水,未能达成预期。

这促使制作者们需要重新思考:假如故事中的奇幻术失效,奇幻爱情电影的发展是靠更吸引眼球的奇幻设置,还是更深切真实的情感体验?

类型生命力应来自类型创新力

爱情奇幻电影是近年来最热门的爱情电影的亚类型。

该类型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以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爱情遭遇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以超自然力构建情感冲突法则:诸如相爱的倒计时、记忆的清除与重启、触发爱情的神奇时空和器物,奇幻设定代替传统的现实阻碍,成为叙事主动力。

《7天》的叙事策略是奇幻故事中低概念的一种设定:以时间作为情感试金石,看人物如何以爱的勇气突围现实压力。

蒋奇明扮演的牙医陈丑时拥有预知恋爱时限的特殊能力,相爱时长会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在对方头顶。当他在诊所遇见女孩温倩并对她一见钟情时,发现这段感情仅剩七天倒计时。

他将此事告诉了温倩,也拥有这项超能力的温倩在陈丑时头上看到的时间却是一辈子。她决定不将此七天一次性消耗殆尽,而是和陈丑时七年见一次,将情感延宕。

奇幻方向是如何成为爱情电影的主要亚类型的?

一个类型的发展一般是从爆款开始的。具体到近年国产爱情片的亚类型分化,青春怀旧叙事与分手创伤叙事曾经构成爱情片主要的创作路径。

前者以《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等电影为代表,后者以2011年《失恋33天》开创的“情感疗愈”模式为始,经田羽生导演的“前任攻略”拓展类型边界,在2017年以《前任3:再见前任》19.41亿票房达至巅峰。随时间变化,“分手叙事”情绪红利逐渐散去。

《画皮》(2008)与《美人鱼》(2016)的上映成就了中国爱情奇幻电影的两次关键节点:前者融合古典志怪,通过讲述“画皮容易真心难求”的故事构建东方式暮光之城的美学范式;后者则以后现代叙事解构重塑童话,最终获得33.92亿票房(2016年华语影史冠军)证明爱情奇幻片可问鼎商业顶峰。

《画皮》用古典美学打开中国奇幻爱情电影的大门,《美人鱼》则释放出该类型极大的商业容量,中国爱情奇幻片的美学与产业双坐标完成。

其后《超时空同居》《交换人生》以偏重软科幻的方式完成爱情奇幻电影中“奇幻内核”的注入。

软科幻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议题为核心,弱化硬核科技逻辑,常借时空悖论、身体置换等低概念设定重构爱情叙事。域外经典如《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返老还童》等,均通过角色特异能力设定和故事中的时间变形处理将“时间伦理”与情感叙事关联。

从类型不足来说,《7天》倒计时叙事方式在奇幻爱情谱系中过于极简:

一是规则简单,仅靠头顶数字单线驱动,时空结构和诸如《想见你》的莫比乌斯环式时空嵌套相比过于简单;

二是时空维度单一,既缺《超时空同居》的双重物理空间折叠,亦无《重返二十岁》的年轮重构;

三是奇观效果少,全片无奇幻场景构筑,仅悬浮数字难以满足观众的大银幕期待。

倘若类型电影是一种对预期观众的承诺,奇幻爱情片则隐含了三重承诺:奇幻规则的独创性、视觉奇观的效果、情感与规则之间的戏剧反应,《7天》仅满足了最后一项:将“时间变形”简化为电子计时器式恋爱沙漏。

但这种极简策略虽聚焦存在主义命题,却因类型奇幻的复杂设定兑现不足,疏离了追求奇幻类型叙事节奏的核心受众。

奇幻爱情电影若要继续成为当下爱情电影的主力,还需在类型生命力上继续深挖和发展。

类型生命力之外还需内容生命力

《7天》作为爱情奇幻电影精准投放于“中式情人节”,但上映后排片大幅滑落,显现出“档期依赖”模式的边际递减。

学者梁君健在《中国电影市场档期的秘密》中对电影档期作出如下定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一年中若干个时间段被市场证明为对票房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电影观众中形成品牌性的期待和习惯。

电影的精准市场定位将一部电影对准一系列细分的受众群体,需深入了解该群体,根据该群体的具体喜好来设置类型片方向和角色人设。七夕、情人节档期、520等档期都是针对情侣群体或喜好观摩爱情电影的人群,能否在档期的开始即获得高口碑,和电影故事深入人心程度密切相关。

成熟的档期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对于爱情奇幻类型片,档期也成为影片竞争的关键。和其他同类档期相比,七夕档的弱势是缺乏小长假的消费延续性,靠单日情感消费冲动支撑市场(若逢周末可增加48小时消费窗口)。

该档期的电影消费并非像春节档和暑假档那样的“刚需”,对口碑的要求反而更高。

从市场的预判来看,这一代观众喜欢爱情奇幻方向,但倘若爱情奇幻电影仅将奇观化作为创作的最基本诉求,电影内容是否也可能会逐渐丧失传达日常生活情感的能力?

奇幻爱情电影的突破,除了类型的生命力,内容的生命力也至关重要。

而故事内容生命力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古典IP的再创新,爱情奇幻电影《白蛇:缘起》即成功实现了传统爱情故事的内容创新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另外一方面来自对现实生活细节的洞察和提炼,不断感受、传承、创新富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爱情内涵,爱情奇幻电影方能完成对爱情片本质的回归,塑造“具有精神重量与情感深度的”世界。

另外,当下奇幻爱情片市场正显现分化趋势,一些电影的宣发端已具体到MBTI人格定位,折射出分众时代的受众期待得到精准诉求的满足。

奇幻爱情片对仪式性档期的退守,终究是产业生态使然,但若将档期视为创作的前提而非结果,内容的活力恐将日渐枯竭,毕竟真正打动观众的,不是档期诉求,而是穿透银幕的情感真实。

爱情奇幻电影如何重新出发

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打动观众的爱情电影往往兼具情感真实以及传达社会最新价值观念两个指数,在阐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完成时代意义的书写。

学者托马斯·沙茨的文化仪式研究理论认为,商业类型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不是由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由其文化仪式功能决定的。

每一代观众期待从爱情电影看到不同的内容来完成他们内心的文化仪式,曾经的强势类型校园怀旧青春电影是80后对刚逝去不久的青春时代的集体怀旧,分手系列电影则是对正在经历失恋创伤的90后的及时疗愈。

为何奇幻爱情这一爱情电影的亚类型能构成当下中国爱情电影受众的集体共鸣,成为他们新的文化仪式?

笔者认为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看见他们的新文化、文化真实和文化观念的即时表达。

每一代人都需要“被看见”和被理解接纳,而年轻一代站在人工智能高科技冲击的转型之期,他们面对的世界更为复杂和多元,这一代人的“被看见”不仅仅是粗浅的理解和认同,还需用合适的故事载体和情绪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深层需求。

诸如年轻人对脱离现实的纯爱故事兴趣减弱,而是更希望在爱情故事中看到社会现实话题的合理融入,渴望看到传达现实压力的戏剧碰撞,譬如两个时代的价值对比,两种生存观念的对照。

之前爱情奇幻的爆款电影都实现了这一点:《超时空同居》中现实世界的功利异化和怀念纯真年代情感的对照记,《美人鱼》中拓展功利的商业帝国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抉择,童话叙事外壳下的内核是和现实诉求密切相关的表达。

其次是奇幻爱情片除了通过类型融合完成创意潜能,以及通过当下的真情实感来达成内容的生命力,也需要完成“文化真实”的诉求。

从文化真实的需求来看,奇幻题材的突围则与生态文化定位、地域文化根系的深挖相关。《7天》中将故事发生地模糊略为抽象的“焦岛”,远不及换一个富有生态地域特点的具体地方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当奇幻场景失却具体的文化肌理,便可能沦为悬浮的布景板,爱情奇幻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奇幻场景须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符码相连。

中国爱情奇幻电影要能达到最大程度的观众共鸣,不仅需要在社会理念和价值观上对当下的年轻受众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也需要敏感传达出最即时的新的文化观念。

新一代观众比任何前辈都更加接受多元的价值理念,也更为坚持自我,代际的观念变革正在要求电影人重新测绘电影中爱情坐标,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文化观念即时表达。

《7天》在爱情理念上的自我觉醒和更新获得了不少女性观众的认可:温倩发现对方对自己的感情只有七天,她大胆决定把这七天过成半辈子。

这种对情感的延迟满足其实是电影最为“超现实”的部分,在生活中这种情感很罕见,但也体现了当下女性的价值不再单纯“为爱等待”,而在主动制定情感协议规则,并自主进行情感抉择的内心世界。

爱情奇幻片的创作,也需真正理解当下受众多元复杂的婚恋观。以年轻观众而言,他们的对婚恋的态度早已与前辈们迥异,如果爱情片继续重复“王子公主幸福一生”的套路,显然不能让他们产生深刻共鸣。

《爱情神话》《好东西》等文艺电影的反类型文本之所以广受欢迎,正是借由开放式关系、中年情感等议题打动观众,印证了情感真实性的权重吸引力已超越爱情片传统类型叙事的架构。

要真正触及年轻观众的内心世界,需正视其情感逻辑,比如他们对个体边界的尊重,他们在关系中的自我成长。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