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不是靠什么硬核技术垄断,而是300万中产宝妈一笔笔买出来的,北京宝妈林琳光是买它家安全座椅、餐椅这些,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万块。
2025年9月23日,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敲锣登陆港股,成了业内说的“母婴消费科技第一股”。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不是靠什么硬核技术垄断,而是300万中产宝妈一笔笔买出来的,北京宝妈林琳光是买它家安全座椅、餐椅这些,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万块。
现在宝妈选母婴品真不是只看“能用就行”了。
广州的悦然就是被BeBeBus那款“蝴蝶车”的颜值戳中,加上护脊设计合心意才买的,这款车2023年刚上7天就冲到天猫热销榜第一,一个月卖了450多万。
还有苏苏买的580元黑金腰凳,虽说只用了不到半年孩子就用不上了,但她觉得“给孩子用的,口碑好才放心”。
BeBeBus特别会抓这种心理,产品设计得花里胡哨的,什么蛋壳太空舱安全座椅、花瓣餐椅,看着就有科技感,还拿了德国红点奖撑场面。
本来想觉得光有颜值不够,后来发现它家还把钱全砸在了社交平台上。
联合创始人沈凌自己都说,早期“Allin小红书”是关键,2023年3月到2024年9月,有83万多条种草内容,平均一天快1500条,合作的网红都超过1.6万人。
这么猛的营销确实有用,2022年到2024年,营收从5个多亿涨到12个多亿,今年上半年又卖了7个多亿,线上收入占了七成以上。
不过有个点得说,它家销售开支这几年累计花了10.9亿,占营收比重一直超30%,说实话,这营销投入比不少同行都高,要是哪天流量没那么贵了,这模式怕是得打个问号。
当然,宝妈们愿意掏高价,也跟现在中产育儿观变了有关。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说,2024年BeBeBus在中高端耐用母婴品里排第一,它家婴儿推车均价2000块,一套高景观三件套卖1.7万,照样有人买。
说白了,这不是买个母婴品,更像是买个“精致育儿”的身份认同,BeBeBus刚好踩中了这个点。
不过话说回来,靠颜值和营销冲上市容易,后续的麻烦事儿也跟着来了,尤其是它家依赖的代工模式,问题越来越明显。
BeBeBus除了安全座椅和餐椅自己生产,其他像婴儿床、纸尿裤全靠代工,今年上半年跟36家代工厂合作,外包成本占了总销售成本的七成多。
代工对初创品牌是省事,不用自己建厂,能快速扩品类,但缺点也很突出,品控难抓。
黑猫投诉上,有人说买的安全座椅接触不良还卡顿,还有人说婴儿推车修了两次还出问题,这要是代工品控没跟上,早晚会伤了宝妈的信任。
更有意思的是,山东有家代工厂说能做跟BeBeBus一样的儿童枕,就是没LOGO,官方卖270到390元,工厂价才89到116元。
如此看来,它家产品可复制性挺强,要是哪天其他品牌照着做个相似款,卖低价,宝妈们还会选它吗?
而且它家营收增速也在掉,2023年增速还有68%,2024年就降到46%多,今年上半年更只剩20%左右。
为了挽回收速,它还拓展了纸尿裤品类,可这领域早就红海了,帮宝适、花王这些国际品牌在,还有Babycare抢市场,更别说它家纸尿裤毛利率才43%多,比核心业务低不少,这步棋走得并非明智之举。
除了代工,价格体系也乱了。
BeBeBus虽说有24小时价格监控,可闲鱼上全新品比官网低30%,二手的直接腰斩,1688上同款婴儿车比官网便宜近500块。
有北京的分销商说,品牌对淘宝,要是标价低150块以上就会干涉,无奈之下,不少人偷偷把货拿到二手平台卖。
很显然,这渠道管不住,早晚得让宝妈觉得“买亏了”,进而不信任品牌。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研发投入。
2022年到今年上半年,研发开支最多的一年才2400万,今年上半年才1100万,占营收比重仅1.5%。
对比下,国际品牌Stokke研发占比约5%,Babycare也有3%,BeBeBus这投入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本来想觉得它能靠新品撑增长,后来发现SKU从300多个加到450多个,多是外观小改,没什么核心技术,这样下去,想长期立足可太难了。
现在母婴市场也在变,据《2025中国母婴消费前瞻报告》,78%的宝妈更愿意为技术买单,不是光看颜值了。
BeBeBus要是想把IPO神话续下去,得好好想想怎么把营销投入匀点到研发上,把代工品控抓牢,再管管渠道价格。
毕竟宝妈们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一次两次为颜值买单可以,想让她们一直买,最终还得靠品质和技术说话。
总的来说,300万宝妈把BeBeBus“买”上了港股,这是它的高光时刻,但代工、价乱、研发弱这三道坎,每一道都不好跨。
未来能不能站稳脚跟,关键看它能不能从“靠营销吸睛”转向“靠实力留客”,要是还停留在原来的模式,怕是很难留住越来越理性的宝妈们。
来源:乐娱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