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个挺唏嘘的事,德国有家叫 Gerhardi 的公司破产了,这家 1796 年就成立的企业,连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扛过来了,大萧条也没把它打垮,结果这两年没顶住,说没就没了。
最近,刷到个挺唏嘘的事,德国有家叫 Gerhardi 的公司破产了,这家 1796 年就成立的企业,连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扛过来了,大萧条也没把它打垮,结果这两年没顶住,说没就没了。
可能你没听过它的名字,但奔驰车上那经典的三叉星徽车标,好多都是它家生产的,说白了,这就是德国以前遍地都是的 “隐形冠军”,现在却一批批倒下,这事值得好好聊聊。
先得说清楚,什么是 “隐形冠军”?这个词是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 1990 年提的,指的就是那些没多少人知道,但在细分领域特别能打的中小企业,它们技术强、产品好,别人想模仿都难,跟现在很多企业追求 “做大上市” 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一是在细分领域得是世界前三,或者某一大陆第一,二是年营业额不超过 50 亿欧元,三是外界基本不知道它,按这个标准算,全球差不多有 3000 家隐形冠军,德国就占了快一半,咱们中国还不到 100 家,差距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这些德国隐形冠军是真 “隐形”,但实力也是真强,旺众,1918 年就成立了,你可能没听过,但你去大润发、永辉超市推的手推车,去浦东、虹桥机场用的手推车,很多都是它家的。
这家企业花了几十年,就盯着手推车这一件事做,现在全球市场占比超一半,意思就是全球每 2 辆手推车,就有 1 辆是旺众造的,本来想觉得做手推车没啥技术含量,后来查了才知道,从材质到结构,要适应不同场景还得耐用,真不是随便做就能成的。
1946 年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个修卷烟机的小作坊,老板叫 Kurt A. Körber,10 年后,他们才搞出第一台自己的卷烟机,近 70 年过去,现在柯尔伯成了高速卷烟机的全球龙头,全球 150 多家烟厂都用它家设备。
最厉害的型号,每分钟能卷 1.2 万支烟,这速度你想想,技术壁垒得多高?德国为啥能有这么多隐形冠军?我认为跟它的国情有关系,德国人口就 8000 多万,资源也少,市场也不大,不像美国有那么多先天优势。
所以,它只能靠做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靠出口过日子,而且,德国的产业结构也特别,不是光靠大众、奔驰这些巨头撑着,底下有大量中小企业做地基。
这些中小企业占比超 99%,贡献了一半多的 GDP,还吸纳了 70% 的就业,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很多是家族传承的,不追求上市,不用看股东脸色,能沉下心几十年做一件事,员工也稳定,离职率低,工龄还长,技术就能慢慢沉淀下来。
本来以为德国这些隐形冠军能一直稳下去,毕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底子在那,结果没想到,这两年风向变得这么快,2023 年底的时候,德国制造业就爆了大新闻,大众、奥迪、博世这些巨头都开始大规模裁员关厂,这波冲击一下就传到了隐形冠军身上。
除了前面说的 Gerhardi,做汽车后视镜的 Flabeg、做汽车天窗的伟巴斯特、做蓄电池的 Moll,还有做轮毂的 BBS、做赛车座椅的 Recaro,都陆续出了问题,有的已经走破产程序了。
这些企业为啥扛不住了?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能源成本涨得太狠了,2022 年俄乌冲突后,德国放弃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还搞了关核电厂、拆火电厂的操作,这操作我是没看懂,直接导致能源价格飙涨,制造业本来就耗能高,这些隐形冠军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扛成本的能力本来就弱,一下就被卡住脖子了。
然后是缺人,德国战后婴儿潮那批人现在陆续退休了,出生率又一直降,现在劳动力市场缺近 200 万个岗位,预计到 2035 年,缺口要到 700 万。
工厂没人干活,订单再多也没法接,就算接到了,生产效率也上不去,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更关键的是外部竞争。
现在不一样了,中国供应链跟着新能源汽车一起升级,零件质量跟上来了,价格还比德国的便宜不少,换作是你,你肯定也选划算的,德国这些隐形冠军的订单一下就少了,本来想学着博世那样,把产能转移到中国,可它们大多扎根在德国的小地方,又是家族经营,灵活度低,根本动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被抢。
看德国这些隐形冠军的起落,其实,对我们中国也挺有启发的,我们现在也在培育 “专精特新” 企业,也就是咱们自己的隐形冠军,但目前咱们还不到 100 家,很多企业还是喜欢搞扩张、想上市,沉不下心做细分领域,这点真得学学德国以前的长期主义,得盯着一个领域往深了做,才能建立技术壁垒。
能源政策不能瞎折腾,得平衡成本和供给,劳动力问题得提前布局,比如发展职业教育、吸引技术移民,面对国际竞争,不能等着被抢单,得主动调整。
我们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还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政策也支持 “专精特新”,只要企业能沉下心,未来肯定能长出更多真正的 “隐形王者”,说到底,隐形冠军不是靠运气,是靠几十年磨一剑的专注。
可再厉害的企业,也扛不住内外夹击,德国曾经的优势是 “小而强”,现在的困境也提醒我们,做企业既要扎稳技术的根,也要能灵活应对变化,希望咱们中国的企业能从德国的故事里学到点东西,少走点弯路,早日在全球隐形冠军里占据更多席位。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