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抚州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晋江经验”,纵深推进“抚务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建设,以探索科技金融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当好企业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在政务服务升级、便民
今年以来,抚州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晋江经验”,纵深推进“抚务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建设,以探索科技金融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当好企业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在政务服务升级、便民利企等方面接续推出多批务实管用、企业可感可及的硬招实策,有效带动了全市政务、金融、科技等要素领域的全方位提升,“抚务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持续唱响,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抚州市:多维发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创业效能
抚州市多措并举,努力破解企业堵点、激发市场活力,为投资创业营造优质环境。
政务服务合伙人
优化涉企服务,大力提升投资创业效能。将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窗口全面升级为“办事低效”反映窗口,大力解决部分存在的办事进度慢、流程繁等堵点问题,共受理并及时处理“办事低效”诉求15件,处理满意率100%。创新打造“政务服务合伙人”机制,将26个部门82项企业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事项延伸到商会,累计在一线为企业协调解决厂房租赁、项目交易等具体诉求34件。持续优化完善“政企茶话会”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坚持每月一主题,面对面与代表企业深入交流,帮助解决经营发展中的难题。今年以来,市县两级通过“政企茶话会”及时办结企业意见建议456个,有效地拉近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距离。
办事低效反映窗口。
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科技(特色)支行总数达到10家,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553.5亿元,增长29.19%。“投贷联动”模式取得突破,抚州高新区“年产2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获得7亿元资金支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构建“1+X”科技转化服务体系,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8家高校院所341名专家参与,推动企业累计签约项目73项,带动投入超10亿元。围绕5个维度48类企业特征标签,对全市7.65万家“企业画像”信息进行完善,为企业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惠企政策达1.36万次,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服务新模式。大力探索多式联运新模式,闽赣中部物流新通道正式开通运行,有效降低物流费用达12%。
强化法治保障,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低风险经营主体“无事不扰”率达99.14%。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推进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专项行动,推广运用“综合查一次”“入企扫码”,涉企检查频次比去年同期下降43.7%。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对民营企业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歧视性条款和准入门槛,今年以来,调整修改妨碍准入退出、影响生产成本的文件52件,开展重大政策措施会同审查169件,有效防止了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
南城县:“创投+招商”,双轮驱动,点燃产业升级新引擎
在全面清理招商引资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政策的背景下,南城县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创新构建“以投带引、以金融服务安商”新模式,通过与企业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伙人”,精准引育技术领军企业,走出一条“创投赋能、资本育商”的县域产业振兴新路子。
为破解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南城县以国有平台为主体搭建资本桥梁,构建“资本稳商”新格局。通过设立产业引导资金,推出直接投资入股、定向资金扶持、供应链金融服务三类组合工具,与企业深度绑定。这一举措将“一次性土地收益”转化为“长期产业分红”,从根源上建立起安商稳商长效机制,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投入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在项目筛选环节,该县摒弃“重资产、轻潜力”的传统标准,建立“精准选商”新机制。项目引进前,由技术专家、投资经理、市场分析师组成的尽调小组,重点评估技术专利领先性、市场应用潜力及核心团队实力,为投资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优质服务是留住企业的关键。
南城县主动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2025年以来通过“科贷通”“财园信贷通”累计发放贷款3.16亿元,其中“科贷通”金额位居全市首位;在全省率先发布营商环境白皮书,推行“拿地即开工”“招标即开工”审批模式,并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窗”,让企业办事“少跑腿、快落地”。
系列举措推动县域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税收逆势攀升,从换届初期的6.86亿元增至2024年的9.38亿元,其中企业所得税从1.81亿元增至3.77亿元,增幅达108.29%,占工业税收比重超四成;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累计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159家,江西迈克森伟电子、江西智固联科技等企业还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奖项;国有资本与企业实现共赢,县工创集团累计投资入股13家企业2.68亿元,多家入股企业年均估值增幅超10%;产业引导资金扶持企业2.98亿元,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12.13亿元,产业引导资金公司年均上缴县财政纯利润及税收超亿元,充分印证了“创投安商”模式的经济可持续性。
崇仁县:创新推行“柔性受理+刚性把关”机制,破解消防验收历史遗留难题
近年来,崇仁县一批早期建设项目因相关责任单位失联、审批资料缺失等因素,长期未能完成消防验收。这些项目普遍存在消防设施老化锈蚀、疏散通道狭窄堵塞、防火分区划分不合规等隐患,既像悬在群众头顶的“安全利剑”,又让业主办证无门、企业经营受阻,成为困扰城市治理的“老大难”。
面对这一难题,崇仁县住建局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与安全导向相统一,针对历史遗留项目的核心痛点精准施策,创新建立“柔性受理+刚性把关”工作机制,有效化解了这一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和安全隐患。
在受理环节推行“柔性受理”模式,实施“清单化容缺+补充”受理机制。摒弃“材料不齐不予受理”的传统做法,对于非核心材料不再要求提供,但对于涉及主体结构安全、规划许可等关键材料则严格审核,确保安全底线。针对技术资料缺失问题,建立规范的补充机制,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原标准补充消防设计,并通过第三方技术审查。
在技术审查环节强化“刚性把关”,建立“评估+评审”双重保障体系,确保消防安全不打折。从省级消防专家库遴选涵盖建筑、电气、给排水等关键专业的专家组建评审团队,开展现场核查,实行“专家会诊+整改复核”机制,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对于因建筑结构受限、空间不足等原因,无法完全按照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整改的问题,秉持“风险等效、功能补偿”原则,采取差异化弥补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风险可控。
机制落地以来,崇仁县已成功推动5个历史遗留项目完成消防验收,涵盖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等多种类型,惠及群众100余户,助力2家企业实现合法经营,消除了一批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民生权益,又提升了城市消防安全水平,为同类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崇仁经验”。
下一步,崇仁县将继续深化完善这一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消防验收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提升建设工程消防安全水平,努力营造更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江南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