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偶然刷到一部西班牙老电影《天空上三公尺》,突然被青春那股生猛劲儿击中,这部电影讲述了富家乖乖女和底层飙车党的爱情故事。
文|回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深夜,偶然刷到一部西班牙老电影《天空上三公尺》,突然被青春那股生猛劲儿击中,这部电影讲述了富家乖乖女和底层飙车党的爱情故事。
它提醒我们,有些爱来得猛烈,却终究敌不过现实。而人,往往就是被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逼着长大。
故事俗吗?挺俗的。富家乖乖女芭比,遇上了底层飙车党阿切。一个活在窗明几净的玻璃房里,一个浑身是泥满世界野。
怎么看,这俩人都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可青春期这东西,从来不讲道理。
芭比的生活,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当帖。上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穿什么裙子,连微笑的弧度都像是用量角器卡过的。她的人生,安全,却也憋闷。
阿切呢?他就是那扇被踹开的门,门外是呼啸的风,是未知的危险,也是芭比从未闻过的,自由的味道。
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她逃离晚宴,在天桥上涂鸦示爱,让她第一次尝到翘课的滋味。这些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幼稚得可笑。
可谁年轻时没这么“蠢”过?
我们总会被和自己截然相反的人吸引。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你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你渴望却又不敢触碰的活法。
芭比爱上的,是阿切身上的那股“野性”,是打破所有规矩的勇气,而阿切或许也在芭比的纯净里,找到了自己那片混乱世界里,唯一的光。
这爱,像夏天的一场暴雨来得猛烈,不计后果,足以淹没一切。
如果电影停在这里,就是一部完美的偶像剧,可惜生活不是,激情退潮后,露出的,是硌脚的现实礁石。
阿切和芭比之间,横着一道肉眼看不见,却深不见底的沟。这道沟,叫阶层。
芭比的母亲,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审视的、鄙夷的目光,给阿切打上了“危险品”的标签。她想尽办法,要把女儿从这段“不匹配”的关系里拽出来。
这种“门当户对”的论调,我们年轻时嗤之以鼻,觉得是封建糟粕,可活到中年才明白,它说的不是钱,是两个世界观的兼容性。
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朋友圈子,这些东西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版本差太多,就是不兼容。开机都费劲,别说运行什么大型软件了。
阿切也想过融入,他脱下皮夹克,穿上别扭的西装,笨拙地出现在芭比家的派对上。
可他眼里的格格不入,和富家子弟对他的轻蔑,骗不了人,他可以为她打架,为她豁出命,却学不会在那个觥筹交错的世界里,谈笑风生。
骨子里的东西,是烙印,不是一件可以随时脱换的衣服。爱,能让两个人瞬间靠近,但不同的世界,会用一万种方式,再把他们慢慢推开。
压垮这段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场死亡,阿切最好的兄弟“鸡崽”,在一次地下摩托车赛中,意外身亡。
这个意外,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破了青春所有的浪漫幻想。
它让芭比第一次真切地看到,阿切的世界,不仅有刺激,更有血淋淋的代价,她爱他,但她更怕。
她怕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怕有一天,躺在那里的会是阿切。
那一刻,所有的浪漫都失效了,芭比选择了退缩,选择了回到她那个安全、可控的世界里去。
我们总以为,成长是缓慢的,是日积月累的。
其实不是,真正的成长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一次无法挽回的失去,一句让你彻底心死的狠话。
它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你一直不愿承认的现实,那一刻,你不得不放手。不是不爱了,是爱不起了。
这种放手,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残忍,对自己也对对方。
电影的结尾没有奇迹。阿切独自一人,在瓢泼大雨里哭得像个孩子。然后他选择远走他乡。
他没有再去纠缠,没有像从前一样,用拳头解决问题,这场撕心裂肺的告别,反而让他完成了最后的成人礼,他学会了承担失去。
这是芭比后来的独白说你才知道所有的事都只能发生一次,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也回不去了。
这句“回不去了”,比任何“我爱你”都更让人心碎,也更真实,青春里我们总以为错过的人还能重逢,搞砸的事还能弥补。
后来才发现,人生是条单行道,开过去了,就是开过去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那些错过的缘分,就像手里没攥紧的沙。
你越是想留住流失得越快,到最后,摊开手掌,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一份无能为力的怅然,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天空上三公尺”,是阿切在天桥上给芭比写下的情话,它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幸福,一种能让人脱离地面,漂浮在云端的眩晕感。
这种感觉,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它可能是你第一次牵她的手,心跳快得要爆炸的那个瞬间,也可能是你和兄弟们喝醉后,躺在操场上,对着星空胡说八道的那个夜晚。
它短暂,虚幻,不可复制,但就是这一点点高光时刻,足以照亮我们后来,很多个平凡甚至庸常的日子。
电影确实抓住了青春期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看阿切和芭比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赛车手,一个是富家女,两人就这么撞在一起了。
导演倒是挺懂青春期的,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情绪就像过山车,前一秒还在天堂,下一秒就掉进地狱。
阿切骑着摩托车在罗马街头飞驰的画面,配上意大利式的阳光,确实能让人想起自己十七八岁时那种想要征服全世界的冲动。
画面也是真漂亮,意大利人拍起青春片来,审美从来不输给任何人。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地中海的蓝,罗马古城的石板路,每一帧都像是从时尚杂志里剪下来的。
导演把青春拍得像个奢侈品广告,你几乎能闻到画面里飘出来的荷尔蒙味道。
慢镜头用得恰到好处,特写镜头捕捉到年轻演员脸上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连眼神里的迷茫都拍得清清楚楚。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儿。电影太着急把所有青春期的标配都塞进去了,不论是叛逆、冲动、家庭矛盾还是阶级差异,每个元素都像是从青春片教科书里照搬过来的。
阿切和芭比的爱情,说到底就是"富家女爱上穷小子"这个老掉牙的桥段,只不过这回穷小子会骑摩托车罢了。
剧情发展到后面,你基本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角色塑造上的问题更明显。阿切这个角色还算立体,你能看出他内心的挣扎,对速度的渴望背后藏着对生活的不安。
芭比虽然漂亮,但除了"富家女"这个标签,你很难说清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至于配角们,基本就是工具人,出场就是为了推动主角谈恋爱或者分手。
阿切的朋友们除了起哄就是起哄,芭比的闺蜜除了八卦还是八卦,这些人物薄得像纸片,风一吹就散了。
导演在处理情感戏的时候,火候也掌握得不太好。青春期的情感本来就容易走极端,但电影里有些场面实在太过了。
比如阿切在雨中嘶吼的那场戏,雨水、眼泪、慢镜头,所有煽情元素都用上了,反而让人觉得用力过猛。
还有芭比在派对上崩溃的那段,情绪来得太突然,去得也太快,就像在看一场表演,而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
话说回来,这部电影还是有它的价值。对于正在经历青春期的观众来说,电影里的情感冲突可能正好击中他们的内心。
阿切和芭比的爱情虽然老套,但青春期的爱情本来就是这样,觉得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觉得这份感情就是生命的全部。
电影的配乐选得不错,每首歌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让人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了那个充满荷尔蒙的世界。
《天空上三公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青春期所有的美好和狼狈。
你可能会被它感动,也可能会觉得矫情,但无论如何,它都会让您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些曾经觉得天要塌下来的小事,那些曾经以为会天长地久的感情,现在回想起来,都变成了记忆里最柔软的部分。
电影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它不需要多么深刻,只要能让观众在某个瞬间,重新感受到青春的温度就够了。
人到中年,回头再看这部电影,看到的不再是爱情的对错,而是明白,有些相遇,注定只是为了陪你走一段路,教会你一些事,然后,转身离场。
那段轰轰烈烈的过往,就像扎在心口的一根刺,拔不出来,也无需拔出来,它不响也不疼了。只是偶尔在夜里,让你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来源:阿离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