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华老师最新讲座视频里,可以看到他绘声绘色讲了一个六位元帅一起雨中推车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事情。
【李克勤(jixuie)题记】
立华老师最新讲座视频里,可以看到他绘声绘色讲了一个六位元帅一起雨中推车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事情。
立华老师在这个讲座里,讲了一个平型关大战前,六元帅冒雨推车的故事:
那天,洛川地区雷雨交加,一辆军用卡车在狂风骤雨中前行,多次陷入泥坑之中。这时,车上的人便一个个跳下来推车,朱总司令抱起石头垫车轮,彭德怀副总司令挥动大锹铲泥,还有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等都下来搬石头垫路,冒雨推车。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因为雨水打在眼镜片上,不能搬石头只能推车。
开国上将傅钟几十年后回忆说:好一辆军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个元帅,曾经淋着大雨来推动它哩!
这样的事情,在国民党军队里不可能发生,只有在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不对?
立华老师的讲座,由器而道,由道而器,道器变通,所以引人入胜是必然的。
一、王立华:打完平型关,为何林彪信服了毛泽东?(讲座文字稿)摘要
立华老师原文:
平型关大捷,是在国民党军不断失守溃败的局面中,中国军队打的第一个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士气民心,极大地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因为,在全国抗战开始后一直被动挨打的战场上,八路军创立了一个主动出击挫敌的范例,证明了日寇并非“不可战胜”,有力地打击了流行的“亡国论”和“恐日病”,也为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对平型关之战内部有不同认识,曾被认为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也因老红军受到重大牺牲而遭非议。其实,在平型关大捷第二天,毛主席就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八路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几天后,又致电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秦邦宪、叶剑英、潘汉年,通报平型关战役战果,还高兴地告诉他们:“我们的捷报发至全国,连日各省祝捷电甚多。”如何认识这一胜利的首战?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毛主席提出八路军战略方针和前线将领的落实过程来看,平型关大捷的决策、实施和后续是很有意思、很值得细细品味的,会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更多启迪和教益。
立华老师鲜明指出了问题:“对平型关之战内部有不同认识,曾被认为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方针,也因老红军受到重大牺牲而遭非议。”
平型关大捷后,毛主席分别致电朱德、彭德怀,以及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潘汉年,庆祝胜利。
这其中还有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立华老师在末尾是这么说的:
经此一战,让林彪这样主张打运动战的八路军高级将领认识到“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这就为贯彻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以游击战为主,提供了实战经验支持和思想认同基础。
对于多数人来说,尤其对那些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而言,思想认同不会一蹴而就,往往是在不断实践中衡量利弊得失的认识真理过程;而对于统帅来讲,统一思想则是一个不断克服阻力的动态强化过程。
二、领悟毛主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个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某个人出现在某个地方,无疑这也是一种存在。
那么在打仗的时候,我军指战员离不开毛主席的存在,请注意这个存在包括精神存在,也就是指战员只要听到毛主席的名字,就会感觉到似乎毛主席就在跟前。这类似于,凡是跟毛主席握过手的人,一般好几天都不洗手,别人会过来跟他再握手——仿佛也跟毛主席握过手一样。
因此,说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完全说得通,因为事实上行得通。无数次在毛主席思想指引下,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独特的道器变通。
1995年张震老将军接受采访时情景
老将军情不自禁举起右手,那种自信自豪感,溢于言表。
这是不是说,有毛主席在,形势就一片大好?
难道不是?
毛主席是胜利的精神象征。
这是多次反复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
自从毛主席成为我们的领袖以后,我们就一直是处在这样的状态:从胜利走向胜利,难道不是吗?
毛主席从世界大势里,看到了看清楚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修反”必然导致的结果注定是其灭亡的结局,其中的道与器构筑了老人家预见的根与基,老人家继而发出说法,亮出做法,让世人看到道器变通之变的趋势,在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器变通。
然而,又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毛主席常常被人们不理解,甚至被人们误解。
在战争年代,因为一个观点,一个判断,一项战略战术,很快可以被战争实践证明对错,所以,毛主席的真理性认识还不至于被拖延太久就会别人所接受。
而在非战争状态下,毛主席的那些真理性认识,该如何对待呢?
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主席的战略战术?
立华老师的讲座视频,值得认真看一看,想一想。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